北京戏曲评论学会观看新编京剧《屈原》
- 时间:
- 浏览:1264
- 来源:戏米学院
5月6日晚,被戏迷期盼已久的原创新编历史京剧《屈原》亮相梅兰芳大剧院,作为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开展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戏剧创作工程”入选作品,《屈原》不负众望,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彩头频出的表演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赞赏。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组织专家赴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屈原》的首演。演出结束,大家纷纷对该剧的排演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许立仁先生谈了他的观点:一、看了《屈原》,觉得整体的演出比较成功,故事情节和音乐的处理比较舒服。我的观点是,我们不是不能排新戏,京剧也不是不能创新,但一定要把握一条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京剧必须姓“京”,还是要做到梅兰芳先生说的“移步不换形”,万变不离其宗,《屈原》在处理上,对传统要素把握得不错,在继承传统上值得肯定。拿唱腔来讲,听起来还是大量借鉴了传统剧目中的元素。内行人一听,甚至可以知道某段唱腔来源于哪段老戏。对于一般观众,欣赏《屈原》这部戏的唱腔时,也经常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都证明了《屈原》在编排时,一定是抱着敬畏、尊重传统剧目的心态。一部新戏能做到这点,就有了成功的基础。二、《屈原》的演出体现了北京京剧院对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果,这出戏的演员也是北京京剧院青年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全剧主要演员均由青年演员担任,张建峰、窦晓璇、方旭等青年演员在台上已经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已经可以“挑大梁”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三、在肯定的同时,也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台上的几个“雕像”,一方面,雕像做得并不精细,即使做得精细这种体现形式我觉得也有待商榷。还有一点,关于南后的念白,南后一会儿京白、一会儿韵白,不够统一。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著名剧作家张永和老师说:京剧《屈原》是我期盼已久的剧目,一方面这个题材好,教育意义颇深。屈原身为诗人,热爱自己国家,做到了无私无畏。身在官场,又能奉公廉政,绝不同流合污。屈原的诗歌千古传诵,屈原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所以编排这样一部京剧,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有着重要意义。可另一方面,历史上屈原的结局是个悲剧,似乎表现起来颇有难度。编成一部新戏,演出效果可能不容易火爆。抱着复杂的心态,我观看了北京京剧院创作的新编历史京剧《屈原》,结果还是很令人欢喜的。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靳飞先生观戏后说:对于新戏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有三条:是否出人(好角儿)、是否出戏(折子)、是否出腔(唱段),有其一者即为成功;而作为戏曲评论,应对老戏从严,新戏从宽,老戏都是挨了无数的骂才成为老戏,挨不起骂的新戏没有生命力。通过看《屈原》,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作概括:屈原的悲剧成就了北京京剧院的喜事,新生代中坚力量担当起大戏的责任。
学会成员、青年作家杨多杰先生观剧后感想颇多:这部新戏排的颇有些老戏的味道,此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齐如山先生曾说京剧:“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不许写实,不许真器物上台。”我认为,这四句话引申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京剧创新剧目,一定要有所本源,从这点上看,《屈原》做得十分成功。剧中的主人公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更是有激昂的文采,所以创作京剧《屈原》的戏词,既要用词考究,还要兼顾声韵。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京剧《屈原》用词典雅的同时,发挥了音调韵味的感染力,不管是唱段还是念白,观众听起来都有一种美的享受,丝毫没有违和感。
当然,新编历史京剧《屈原》毕竟是一部新戏,难免白璧微瑕。可能是首演的缘故,演员表演起来似乎用力稍过,但随着演出的增多,演员表演起来也会愈加娴熟,达到收放自如的境地。但瑕不掩瑜,新编历史京剧《屈原》不管从立意、编剧、唱腔还是表演上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戏,京剧《屈原》绝对称得上是京剧创新中的成功实践。
学会成员、京剧爱好者刘杰先生在文章中写到:此剧的唱腔不似某些写正面人物的戏那般多用高腔亮音,硬塑高大形象,而是根据人物的爱国情、侍君情,父女情,师生情来设计。音响的细节上也很讲究,第五场怀王与屈原分别在秦国、楚国监狱中,铁镣声声伴随着唱段,王的忏悔,臣的释然,沉重的镣声让人深思。作曲家朱绍玉功不可没。青年演员的表演亦可圈可点,张建峰的唱念很地道,唱得挂味,念的清晰,节奏、气口、强弱掌握得体,校场拦驾时的吊毛高且帅,最后一场时的大圆场,跪蹉步、水袖、髯口、脚下、面部表情,多位一体,表达了主人“一腔碧血天可鉴,死守吾道留英名”毅然决然的内心世界。投江后以浪漫主义手法的父女相会也满足了人们的心愿。
缺欠上似第三场开场后有些温,奸臣谗言可精炼一些,整场屈原的唱腔也可以加强一点,让演员更好的发挥长处。整出戏的文气还可以加大一点,戏中有那个时代的诗词和话语,也有白话,统一一下为好。好戏靠磨,愿磨出一台常演不衰的好戏。
学会成员、财新传媒总编室编辑陈飞老师观剧后调寄《清平乐》一首:生灵涂炭,矢志澄国乱。被黜足堪人扼腕,一片痴心江汉。鄙夷择木良禽,心存三户亡秦。宁入湘流鱼腹,孑孑泽畔行吟。
注:北京戏曲评论学会5月10日下午两点在长椿寺办学会大会议室举行京剧《屈原》研讨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京剧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