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召开“戏聚石景山”活动座谈研讨会
- 时间:
- 浏览:625
- 来源:戏米学院
石景山区文化委和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共同打造的“戏聚石景山——经典国粹艺术赏析”活动,自2013年开办以来迄今,累计开展各项活动近200场,吸引观众达近4万人次,在当地群众中形成颇高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成为石景山区独特的公益文化惠民品牌。为此,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于7月28日在首钢体育大厦召开“戏聚石景山”活动座谈研讨会,专家和群众共聚一堂,充分肯定了“戏聚石景山”所取得的成就,并提出在普及基础上注重提高,进一步扩大“戏聚石景山”的艺术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监事长徐玉良,副会长宗春启、梅卫东、叶金援和石景山区文化委主任王亚迅、副主任董聪慧等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研讨会由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主持,靳飞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现代社会土壤之中,保证我们的根本的精神命脉保持旺盛的活力,对于建设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戏聚石景山”在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和区文化委的有力支持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旗帜,突破地域局限,开门办文化,官民并举,官助民办,以群众为主体,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欣赏者,这种公益文化发展模式值得推广。
石景山区文化委主任王亚迅说, “戏聚石景山“在区域内形成了“共建共享、文化惠民”和“政府做导向、大家办文化”的良好局面。文化是大家的文化,是每一个人的文化。“戏聚石景山”要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不断发力,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创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著名编辑家、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宗春启说,“戏聚石景山”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品牌效应,通过文艺建设服务于“中国梦”与民族复兴大业。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梨园世家叶氏传人叶金援说,“戏聚石景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扎扎实实地做好最基础的工作,打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戏曲活动平台和推广渠道,为“绿化”文化土壤作出了贡献。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梅兰芳先生的嫡孙、泰州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梅卫东在发言中说,“戏聚石景山”朴素的风格与活跃的气氛、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是十分难得的。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像梅兰芳一样,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要高度警惕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复辟。他倡导文明观剧,正装观剧,演员与观众相互尊重,共同创造新的剧场风尚。
北京群众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宝光说,“戏聚石景山”,以石景山为基地,促成区域群众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好戏好角培育出好观众、好的群众戏曲评论家,从而使得“戏聚石景山”成为京西文化名片。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博士杜鹏在发言中对“戏聚石景山”表示感谢,他说,“戏聚石景山”平台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和与群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很好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和表演水平,同时也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了学生们,对学生们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石景山区文化委副主任董聪慧,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秘书长朱龙斌和戏曲界知名人士刘连伦、孙培鸿、陈飞、王泓源、王际岳、梅玮、王茜、王亮鹏、王宇波、史兆杰、崔亚利、贾利民、田葆济、常洪军、苏科等,以及参与“戏聚石景山”活动的群众业余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和越剧团负责人和骨干成员高树轩、刘克荣、李邯、刘峰约五十人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座谈会上,大家还积极提出明年以石景山四个群众戏曲表演团体成立20周年为契机,举办大型汇演;通过现代网络科技,建设国际中国戏曲爱好者网络终端;致力打造青年戏曲人才艺术实践基地;创作高质量的石景山戏剧作品等建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京剧网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