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票界》一书资料征集通知
- 时间:
- 浏览:761
- 来源:戏米学院
各位票界朋友,各票友组织负责人,大家好:
京剧是我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我们的共同语言,京剧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也使我们成为一家人。尽管我们没有高尚的口号,但实际上我们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构建和谐社会尽了绵薄之力。京剧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票友是京剧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记录下票友的丰功伟绩,我们几位有志于此的票界朋友,决心编辑出版一部全面反映票界历史的书籍,以填补京剧史上的空白。此意图已利用几次全国性大活动的机会征求了部分地区及港台海外代表和有关人士的意见,大家一致赞成,同时也一致认为难度很大。但我们认为,只要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应该做,并全力支持,困难便不在话下。该书也得到了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润和先生、天津人民出版社社长黄沛先生的大力支持。目前该书已列入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现将该书的《编写宗旨和指导思想》、《编写大纲》、《入书条件和资料征集的有关规定》发给您,望您按照其中的要求,提供、搜集、征集相关资料和照片。您提供的文字稿可以是成熟稿,也可以是素材,但尽量是原始稿,以利编辑。照片必须是正式冲印,电脑打印的不要。珍贵资料如无照片,底片也可。资料和照片可寄也可通过电脑上传。书籍出版后,文稿不退,珍贵资料及照片如需退换则退还。
感谢大家鼎力相助。票友的事情票友办,票友的书籍票友写 。
资料寄送:天津市和平区桂林路26号 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 袁树兴 收 邮政编码:300050
联系电话:13752345030 电子邮箱:ysx23113792@126.com
望大家相告周知。需要上述文件的票友和票社可向袁先生索取,也可用电子邮箱传送。
希望大家提供资料征集线索。我们也会通过中国京剧艺术网和《京剧票界》报及时向全国发布该书编写进展情况。
《中国京剧票界》的编写宗旨和指导思想
中国京剧自形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已成为博大精深的,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道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化艺术,当之无愧的被国人誉为国剧。中国京剧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专业演员的不断进取和有序传承,另一方面也依赖业余演员和研究家、活动家的热心弘扬和无私奉献,这类业余演员就是票友,他们和专业演员形成京剧发展的两翼,可以说没有票友就没有京剧的今天,票友对京剧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社会学来讲,京剧票友这一群体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弘扬真善美的道德情操、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京剧票友的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研习性,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而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所不及的。
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京剧史的论著中,虽对票友有所涉及,但并未全面反映中国京剧票界在推动中国京剧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更无一本这方面的专著,也无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是一大缺憾,也是一大缺失。我们决定编辑《中国京剧票界》一书,即是为了填补这项空白,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反映中国京剧票界在推动京剧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编写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的方法。所谓“纵”,系指历史而言;所谓“横”,系指“现实”而言。所谓“点面”,系指以某几个地区为重点,然后旁及全国和海外。从戏曲大类来讲,京昆(曲)不分家,昆曲乃百戏之祖,在京剧形成之中,吸收了昆曲和一些地方戏的精华成分,且现在的京剧唱腔中也夹有昆腔,个别剧目也有完全用昆腔演唱者。故本书虽谓之《中国京剧票界》,亦包括业余昆曲在内。所谓“中国京剧”的“中国”,非指地域,乃是这一剧种的全称。故“面”的方面要涉及到海外京剧票友和票社。
在“现实”方面,重点研究和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京剧票界的情况。因为这三十多年来,中国京剧票界活动如火如荼,票友队伍发展壮大,各种大型活动、各种大赛连绵不断,地区间的联谊、交流不断加强,京剧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名票队伍不断扩大。大量京剧小票友的出现,成为京剧的后备力量,同时出现了小名票。更不可忽视的是,各种肤色的洋票友在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播和流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自票友产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所没有的。如果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票友活动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那么八十年代至今则是票友活动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使中国京剧票界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研究这一阶段京剧票界的全面现象,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将发挥指导作用。
该书力求达到知识性、资料性、艺术性、可读性的完美统一。
目前该书已列入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
担任该书主编的是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天津戏剧博物馆馆长黄殿祺先生。
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天津市政协之友京剧团团长、天津市京剧票友戏迷协会副秘书长、原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宣传部长袁树兴担任该书执行主编。
该书总策划:简祥富、袁树兴。策划:蔡觉权、朱龙斌、徐振斌、吴健、林德炘、赵威烈。
《中国京剧票界》入书条件及资料征集的有关规定
本书所谓之票友系指纯业余票戏者而言,凡坐过科或从事过京剧演员专业者均不入此书。虽是票友,但以演出牟利者亦不入书。
一、 入书条件
(一) 第三章“全国及各地有影响的名票”
时间跨度:民国至今。总的标准:在全国或当地有一定影响,票界公认。
1 .演唱名票
条件有三:
(1) 必须能演唱传统戏,只会现代戏而不会传统戏者不 入书。
(2) 必须能彩唱10出以上折子戏且有较高水平,不会彩唱只会清唱者不入书。
(3) 德艺双馨,有较好的口碑。
2. 乐队名票
鼓师
(1) 必须会打20出以上折子戏,且打过明场,未打
过明场者不入书。只会打文戏不会打武戏者可考虑入书。
(2) 徳艺双馨,有较好的口碑。
琴师
(1)可伴奏20出以上折子戏,且傍过明场,未傍过明场者不入书。只会文戏不会武戏者可考虑入书。
(2)徳艺双馨,有较好的口碑。
武场
条件同鼓师。
3. 票友世家
家中需三代以上从票。其他条件同前。
4.票友家庭
不唯夫妻,子女晚辈中也有票友的家庭。
(上述票友凡获得过地级以上荣誉和奖励者优先入书)
5. 箱倌
能管理戏箱,热心为票友服务,并可担任明场化妆者。自养戏箱者优先。
6.下海票友
已下海或曾下海并至少担任二路角色的票友。
(二) 第四章“全国及各地有影响的票社”
时间跨度:民国至今。
条件:能长年坚持活动,有固定人员、固定活动地
点和时间且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并能彩唱10出以上折子
戏,水平较高。曾获地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者优先。
曾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已停止活动的票房也入书。
(三) 第五章“海外票界”
由于海外票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海内不同,故对海外票界入书条件适当放宽。考虑到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故票友、票社的入书条件可比照海外。
在个人方面,不限于彩唱,会清唱也可,但水平要相对较高,发音、吐字、行腔均合乎规范,并要会20段以上。琴师、鼓师也同样放宽条件。
票社方面,在当地华人社会中有一定影响,且在传播京剧艺术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
(四) 第六章“票友研究家”
在剧目研究、流派研究、演唱研究、师承研究、脸谱研究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取得一定成果者。
(五) 第七章“票友理论家”
对京剧艺术和票友研究有独特见解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建树者(要有公开发表的作品)。
(六) 第八章“票友教育家”
能教学生、带徒,且其弟子有一定成就的票友。
(七) 第九章“票友收藏家”
既可演唱又善收藏与京剧有关的史料、藏品以及有其他方面收藏爱好的票友。不含只善收藏而不擅演唱者。
(八) 第十章“票友作家、诗人”
有公开出版或发表之文学作品的票友。
(九) 第十一章“票友书画家”
书法和绘画作品在全国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票友。
(十) 第十二章“票友摄影家”
有公开发表之摄影作品的票友。
(十一) 第十三章“票友企业家”
在企业经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并热心支持票界
活动的票友。
(十二) 第十四章“票界活动家”
成功策划或主持过地级以上大型京剧票友活动包
括联谊演唱会和大赛并取得很好影响者。
(此类入选者不限于票友)
(十三)第十六章“业余昆曲活动”
入书条件参照京剧票友和票社。
以上第六、七、八、九、十、十二、十六章其时间跨度均为民国至今。
二、 关于资料征集
(一) 对资料提供者的要求
资料提供可自写也可请他人代写、整理,但必须保证其真实性,不夸大、不缩小。并要对资料的真实性作出承诺。(资料提供者系指提供本人或所在票社资料者)
(二) 对资料搜集人的要求
资料搜集人要懂京剧,并与票界有较广泛的联系。公平、公正,不抱任何偏见,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搜集人系指搜集他人或非本人所在票社资料者)
(三) 资料征集办法
依靠资料提供者、资料搜集人和各地群众艺术馆及票友组织。有省级组织者,依靠省级组织;无省级组织者,依靠地、市、县级组织。各级地方组织和群艺馆可推荐入书对象和资料搜集人,也可对资料进行初审。确无地方组织者,由编委会直接物色资料搜集人,同时,编委会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直接约稿。
各省级票友组织的负责人为编委会当然成员。
(四) 资料征集和使用原则
广征、博采、精选。
(五) 对未入书之资料,将编辑《<中国京剧票界>未入选资料汇编》。一为存史,二为鼓励。
(六) 资料征集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31日。
三、 纪律
本书采取入书自愿的原则。对入书的个人和团体,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向入书者个人和团体索取任何钱财、物品。
本书印刷出版后,对资料搜集人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
本书出版后,即进入市场。对入书个人和团体一律不赠书 ,可给予八折优惠。但亦不向票友和票友组织摊派。
《中国京剧票界》编委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京剧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