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建院六十载 国粹复兴路漫漫寄望青年
- 时间:
- 浏览:574
- 来源:戏米学院
1月10日上午,国家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摄
(记者 李拓) 近日,国家京剧院迎来了60周年院庆。1月10日,在国家京剧院原办公地址建起的梅兰芳大剧院内,百名京剧人汇聚一堂,回顾剧院一甲子的路程。
相较于225年前徽班进京造就了长达百年的“京剧盛世”,60岁的国家京剧院还很年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有了这样一个国家级院团,有了众多致力于传承京剧的后辈,要让京剧恢复到曾经的盛世,依然路途漫漫。京剧人尤其是青年京剧人,仍需共同努力,继承传统,开辟京剧发展新道路。
老艺术家感叹:党让京剧“翻天覆地”
中国京剧院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曾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整,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后更名为国家京剧院)正式成立,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首任院长。
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今年81岁的杜近芳,在京剧院建院之初就进入院团工作。如今,像杜近芳这样的剧院“元老”还有四十多人。
在刚刚举行的国家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杜近芳被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和工作人员共同搀扶着走上台。她刚站定,台下就响起了雨点般的掌声。
“1955年我21岁,今年我81岁。我伴随着京剧院成长和发展。我感恩共产党、新中国给了我们尊严和社会地位,我们从‘戏子’成了光荣的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杜近芳说。
成立至今,国家京剧院培育出了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李海燕、袁慧琴等行业内外享有盛名的中青年艺术家。60年来,剧院也继承、创编、上演了500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剧目。
对此,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雒树刚说,“国家京剧院从建院伊始就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京剧艺术的责任,六十年来,剧院创排的优秀剧目树立起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丰碑,剧院汇集的京剧艺术大家则代表了我国文化形象。”
在1月10日上午的国家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右)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建院“元老”杜近芳(左)调整话筒。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摄
青年演员“戏曲梦”:成为艺术家传承老国粹
在京剧院建院纪念大会上,京剧院青年演员刘魁魁一走上台,就引来了一片掌声和叫好声。80后的刘魁魁曾有幸与自己的师爷、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袁世海同台演出。
刘魁魁的外公是梨园名家,他的两个舅舅也都从事戏曲行当。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刘魁魁表示,自己从小就去戏园子看戏,8岁时进入中专学校正式学戏。练完早功吃早饭,吃完晚饭还要练晚功,刘魁魁走过了每个京剧演员勤学苦练的必经之路。
“我16岁考进中国戏曲学院,2002年分到国家京剧院。跟那些以前只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感觉挺微妙,压力也特别大。”刘魁魁说。
谁知,刚分到剧院,刘魁魁就迎来了和师爷同台表演的机会。他回忆道:“那次演出印象太深了。老先生上台不惜力,快九十的人了,下场时还来一个‘小跺泥’(注:戏曲舞蹈表演中的腿部动作)。师爷从上台开始,台下就不停鼓掌,只要一动就鼓掌,那场面,绝了!”
然而刘魁魁也说,这样的场面在今天“很少能看到了”。
从外公、舅舅到师爷、师傅,刘魁魁从上辈人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有唱腔身段,还有敬业精神。袁世海先生曾经对刘魁魁说:“如今的京剧,观众不看是一方面,演员素质也是一方面,只要把戏演好了,观众还是有的。”
刘魁魁说他有个成为京剧艺术家“戏曲梦”,“有责任把这门艺术‘原汁原味’的传下去”。他还特别提到,传承京剧最好还能得到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共同努力。
青年教师建议:京剧传承要稳中有进切忌激进
就国粹京剧的传承问题,中国青年网记者还专程采访了一些京剧教师及学生。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青年教师陈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京剧不能一味强求出新,走的应该慢一点,充分继承好传统的东西,稳中求进。
“现在京剧的普遍现状是太激进了,每次京剧节做那么多戏,花那么多钱,最后甚至落不下一出。”陈晨建议,京剧传承应该像学校和国家京剧院这样的机构,让老艺术家引领年轻人,把京剧的传统和精髓传承得更扎实,“年轻人不能想着一下跃到观众前面来”。
李妍霏是中国戏曲学院在读研究生,她也是位年轻的“老”教师,许多孩子都和她学习过戏曲表演。在她看来,如今许多地方开展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就是让京剧对孩子们慢慢形成影响力,“等他们长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对京剧陌生。京剧要先普及,再发扬。”
对于京剧今后会不会在“火起来”,陈晨表示:“随着本土文化慢慢回归,自己老祖宗的东西会慢慢好起来。只要努力传承下去,京剧会成为我们的符号,而不是虚张声势的国粹、遗产。艺术成为国人精神里的追求时,京剧就会长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资讯编辑
猜你喜欢